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党建文化>医院工会>工运研究>正文>
93
新闻中心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的工会对策

时间:2020年06月16日  字体:
     经济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经济结构转型就是指上述各个结构向着一个更合理更协调的方向发展。认真研究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加快期的经济结构变化与职工群体的关系,采取积极的对策,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结构转型对职工群体的影响
     (一)需求结构转型与职工收入分配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需求结构不合理,消费增长慢于投资的根源是收入分配结构失衡。一方面在国民收入再分配结构中,政府和企业的储蓄在上升,居民的储蓄在下降;另一方面在初次分配结构中,职工工资收入的增长低于企业利润的增长。
     我国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过低;二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过低;三是我国资本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分配存在不公平;四是低收入者比例过大。
     (二)产业结构转型与职工群体演进
     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也使职工队伍演进为不同的利益群体。各群体呈现不同利益诉求、不同价值观念。
     1、认同性。尽管职工群体因职业带来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不同,产生不同的群体归属感,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他们之间在根本目标和整体利益上认识的一致性。这种认同感,能够汇聚和产生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2、差异性。在政治上的差异表现在社会生活中所拥有的权力和在管理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经济上的差异表现在所拥有的生产资料和属于自己支配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不同;在文化教育上的差异表现在所接受教育的程度和社会所提供的机遇及给予的回报不同。
     3、排斥性。在转型时期,随着知识价值的飚升,将会使脑力劳动者的优越感愈加强烈,普通工人将不满于现状,竭力改变自身境况,不停地努力游离本群体而攀升到其他群体,这种进取意识,是不断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从社会发展的规律可以看出,由于各群体的进一步融合和攀升,其相互间的矛盾将会减小,排斥性也会减弱,趋于更多的兼容性。
     4、流动性。经济结构转型必然带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从而加速各群体的重组。其特征就是人们处在不断的流动和选择之中,其职业不断发生变化。这种流动,首先是充满进取意识的,努力改变自身状况的纵向流动,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其次,是以价值去向取舍的横向流动。这种流动主要体现自身价值的能动抉择。同时,这种流动,还存在着朝下流动的可能。这种向下的流动,多半是被动的,难以把握的,无法选择的,多指那些年龄偏大、身体较弱、素质技能低下的普通职工。转型也必然带来职工趋利理性化,往往舍弃短板利益而追求长期利益。
     (三)要素结构转型与职工素质提升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增长将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人力资本形成、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化改革实现由粗放型的外延增长向集约型内涵增长转变,一方面广泛采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工艺,改进设备,推进生产自动化,会造成职工结构失业;另一方面要求职工提高技术和技能,以适应新技术革命的需要,会造成职工问摩擦失业。职工唯有提高自身的要素成本,才能适应经济结构的转型。
     在这个时期,职工的知识、技能一方面是知识实用化。大部分职工经过学校系统学习,具备完备的基础知识,在工作中更多的是活学活用、实用先学,迫求的是知识的实在、实际和实用。另一方面是技能专业化。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专业的不断细化,技术的趋高,职工分工的明确,职工在工作中的不可取代性增强,这也为职工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技术创新,以高要素成本参与人力资本分配奠定了基础。
     二、工会应对经济结构转型的思路和对策
     (一)需求结构转型要求利益重整
     首先要埋清思路。在实现需求结构转型的基础上,对社会利益分配的重新调整,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作为一个架构来重新配置。一方面要从再分配环节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总体水平及其结构合理入手,同时扩展到初次分配环节的"工资、保险、福利"三位一体的薪酬结构;另一方面要调整政府、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加大国民收入向职工倾斜的政策力度,同时调整资本要素所得和劳动要素所得之间的比例关系,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收益分配制度。
     其次是围绕需求结构的转型,积极参与收入分配。一是以初次分配为重点,以工资平等协商制度为抓手,建立劳动者报酬合埋增长的保障机制。二是以再分配为重点,抓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核心,统筹协调社会收入再分配。三是以收入分配调节为重点,协助政府确保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不低于GDP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
     (二)产业结构转型要求群体凝聚
     随着职工内部利益的多元化,针对当前劳动关系出现的新特点,1会必须切实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随着职工内部成员经济独立性的增大,工会要增强感召力,不断提高凝聚力;随着职工内部不同群体、不同利益要求差异的加大,工会要更好地发挥自己群众团体的作用,不断增强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随着职工内部部分成员出现生产生活困难,工会要做好维护和保障工作,使职工中的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较好维护,维护社会稳定;随着职工知识化程度的提高,"三高"群体的队伍正逐渐增加,他们的需求己与传统意义上的职工有很大的不同,工会要改进工作方法,调整活动方式及运行机制;随着职工就业方式的多元化,职工属地化管埋、"两新"组织的快速发展、劳务派遣工和农民工的大量出现,工会要扩大工作覆盖面,尽可能多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
     (三)要素结构转型要求素质全面
     一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全面提高职工素质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基本因素。终身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学习和教育必将伴随职工的职业生涯。工会要发挥"大学校"作用,把职工素质工程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常抓不懈。
     二要成为维护职工学习权、发展权的组织。工会要协助企业把职工素质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积极参与培训内容、培训重点和培训方式的制定和实施,组织职工积极参加各类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

     三要成为具有群众性特征的组织。为职工构筑学习的活动平台,吸引职工广泛参与;给职工提供学习的场所,不断完善"职工书屋"建设;建立和完善职工教育培训激励等机制,确保教育培训的长期健康发展;推动建立劳动力资本参与分配的机制,使按要素分配得以实现。

回顶部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