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见我们脚的重要性。因此当我们的脚出了问题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在日常运动当中,有人会在跑步后出现脚后跟疼痛,其实这表示你很有可能患上了足底筋膜炎。
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是足跟部疼痛僵硬,可能为钝痛也可能为锐痛,并伴有足底疼痛、灼热感。
疼痛在下列情况时加重:
1 晨起第一步;
2 久站或久坐;
3 爬梯子;
4 剧烈活动后。
能引起足跟痛的疾病很多,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足底跖腱膜炎
是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长时间的行走、过度的负重,都会引起跖腱膜的劳损,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症状,其部位常常集中于跟骨结节跖腱膜起点处。
2跟骨骨刺
多见于老年患者,当患者有足跟痛时,经过拍摄X光片,可以发现跟骨结节处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其足跟疼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而与骨刺大小无直接关系。
3足底脂肪垫萎缩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足底脂肪垫萎缩,其缓冲震荡、防止摩擦的作用减弱,使局部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出现疼痛。
只有找出足跟痛的原因,对因治疗,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建议有足跟痛症状的患者及时就诊,一般来说,除了借助于相应的辅助检查如X光片外,通过有经验的专业的医师,经过临床查体,基本可以明确诊断。也可以应用诊断性治疗手段来区分,如老年人由于足底脂肪垫萎缩引起的足跟痛,当应用局部封闭治疗时,是没有疗效的。
如何预防足跟痛
对于足跟痛的高危人群,应该在生活中注意预防。
1、避免久站、久坐;可以多来回走动,避免突然起身跳、扭动踝部;坐下时将腿抬高,或者交替做踢腿运动;工作时,最好每半小时起身活动;
2、选择舒适的鞋:尽量选择软底鞋,或者足跟部使用软厚的鞋垫,跖筋膜炎患者,可采用矫形鞋垫;鞋跟最好是3cm左右的粗跟鞋,老年人可以选择平底鞋;如慢跑鞋、运动鞋等;禁忌赤脚行走;
3、促进腿部血液循环:尽量避免行走于水泥地、石子路等坚硬不平的路面,可通过散步、慢跑、游泳、骑车等锻炼腿部肌肉,避免做一些使足跟负重增加的活动,如搬重物、爬楼梯等;注意足部防寒保暖,尽量不使踝部暴露;每天温水泡脚增加局部血液循环;
4、肌肉强化训练:
(1)脚趾走路:先用脚尖站立,慢慢开始行走,一开始每次走10~15步,熟练后可以走20~25步;
(2)跟腱拉伸:如站在楼梯上,需手扶栏杆;也可以单脚进行;坚持15~20秒,每天做4个循环;
(3)小腿伸展:一腿伸直,另一腿弯曲,双手用力推墙,坚持10秒;换腿重复;每天做20个循环;
(4)腿筋伸展:站立位,一脚伸出,脚尖朝上,脚跟朝下;弯曲另一条腿,上半身向后倾斜保持身体平衡,如此坚持20秒;换另一条腿,重复;每天做一个循环.
(5)坐位锻炼:可以患足在上,跷二郎腿,一手抓住大脚趾,慢慢的向身体处搬动,另一只手护住足底,坚持10秒,每天重复20次;也可以用脚趾做捡笔运动,捡到后保持数秒,每天重复10次(也可以将笔换成玻璃球)。
如果出现足跟痛,请到东方医院疼痛科正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