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纪检监察机关公开曝光了一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其中多起案例涉及违规公务接待。
在正风肃纪高压态势下,违规公务接待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仍有部分单位、少数党员干部对有关规定置若罔闻、顶风违纪。从通报案例看,无公函接待、公款购买高档烟酒、“转嫁”报销费用等问题时有发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持续深入整治。
无公函接待问题突出
“无公函不接待”的规定早已出台,但仍有部分单位和干部熟视无睹。一些人是抱着侥幸心理、偶尔为之,有的人则是我行我素、长期违规。一起通报案例中,“为了体现接待的诚意,觉得标准高一些、范围宽一点也没关系,没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事人事后回忆说。最终,当事人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责令退赔相关费用。
除了无公函接待,有的还巧立“被接待”单位与个人,有的接待公函反映的人数与公务接待清单上反映的人数不一致,有的超标准、超范围接待或者借机大吃大喝,陪同人数和用餐费用双重超标。此外,纪检监察机关还从没有公函的接待报销凭证上发现了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
这些问题反映出在高压态势下,仍有少数党员干部纪律和规矩意识淡薄,不收敛不收手。选择在五一节点通报典型案例,就是要释放出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的强烈信号。
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违规公务接待问题由来已久、成因复杂,受传统观念、社会习俗等多重因素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相继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新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为公务接待划出红线。经过不懈努力,面上的违规公务接待问题基本刹住,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违规公务接待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洁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认为,违规公务接待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有些党员干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盲目认为搞好公务接待,可能会获得上级的政策扶持、资金或项目支持,个人也可以从中获得好处。另一方面,部分党员干部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手段隐蔽、不会被查。此外,公务接待经费管理不严也是重要原因。
久久为功巩固成效
违规公务接待禁而未绝,既反映了“四风”的顽固性反复性,也警示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仍需久久为功,坚决防止反弹回潮。
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对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效作出部署,要求坚守重要节点,紧盯薄弱环节,严查享乐、奢靡问题,防范和查处隐形变异问题,加大通报曝光力度。督促有关职能部门细化规定,列出正面、负面清单。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要以通报的反面典型为戒,严格执行公务接待规定,带头抵制不良风气,真正使厉行勤俭节约、遵守规定要求成为公务接待中的自觉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