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检验科成功举办项目推广交流会
为了提高我院广大医师的临床诊治水平,拓宽医师诊疗思维,同时提高我院检验技术水平和服务临床能力,检验科于2019年1月8日下午4点顺利举办《自身抗体检测与临床应用项目推广》交流会。
新年伊始之际,检验科特邀南京欧盟诊断试剂公司高级应用工程师苏伟燕老师到会授课,参加此次交流会的有中医免疫科、感染科、呼吸科、肾内科及血透中心等科室的主任及医师,各位代表不畏严寒,全心投入吸取知识及认真聆听专家授课,内容包括自身抗体的检测与报告单的解读,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专家建议(2014),SLE分类标准-SLICC(2012年),自身抗体阳性结果的解读, ANCA与临床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实验检查等相关知识。
交流会上,各位代表与专家交流气氛热烈,相互讨论现在自身抗体在临床上应用现状以及在临床上遇到的相关问题,专家也分析了目前检测的优势与方法存在的短板。
通过交流,丰富了广大与会代表的临床知识,提高了各位代表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疗技术水平。会议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得到了广大代表的一致称赞。
现将相关知识介绍如下:
是一组以自身细胞的各种细胞核成分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对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别是风湿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主要包括:①疾病诊断;②鉴别诊断;③判断病情、疗效及预后。通常,在自身免疫风湿性疾病中ANA呈高滴度并持续存在。
目前对于ANA的检测公认的检测策略,是联合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T)进行筛查和单特异性检测如免疫印迹法进行确认。以HEp-2细胞为基质的IIFT是美国风湿病学会推荐的筛查ANA的金标准,可最大限度的检测自身抗体,同时ANA的核型和滴度的检测结果也能为自身免疫风湿性疾病和进一步检测给予提示。免疫印迹法是常用的ANA单特异性检测方法,平行包被有多种单特异性靶抗原,一次实验可高效地检测和区分血清或血浆中的多种单特异性抗体,更具有疾病特异性,对于风湿性疾病的明确诊断、临床分型、病情观察、预后和治疗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ANA鉴别诊断在对个别风湿疾病的确认十分必要,而且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进一步诊断也很有价值,相关疾病与ANA 阳性率见下表:
自身免疫性疾病 |
抗核抗体的阳性率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非活动性 |
95-100% 80-100% |
药物诱导的红斑狼疮 |
100% |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 夏普综合征) 类风湿性关节炎 其他风湿性疾病 |
100% 20-40% 20-50% |
进行性系统硬化症 多肌炎和皮肌炎 干燥综合征 |
85-95% 30-50% 70-80% |
慢性活动性肝炎 溃疡性结肠炎 |
30-40% 26% |
用于体外定性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抗AMA M2(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M2-3E(BPO,线粒体内膜a-2-酮酸脱氢酶E2亚基的融合蛋白)、Sp100(核颗粒蛋白,核点)、gp210(核膜整合蛋白,核孔复合物)、LKM-1(肝肾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 _D6)、LC-1(细胞浆肝抗原1;亚胺[代]甲基转移酶-环化脱氨酶)、SLA/LP(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和Ro52共8种抗原的IgG类抗体。PML(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核点)的检测结果仅用于参考,不能用于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不明原因的转氨酶增高、疑似自身免疫性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为非炎症性肝内胆管破坏而导致的肝硬化,临床最显著的特点是胆汁淤积。由于不是每个病例都会出现肝硬化,而且多数患者在疾病晚期也没有出现肝硬化,为此,将该病描述为“慢性非炎症性破坏性胆管炎”更为合适。血清学的特征为出现AMA-M2和抗核点抗体(酸性蛋白SP100)。
到目前为止,在PBC 患者中发现4 种类型的抗线粒体抗体(抗M2、M4、M8 和M9 抗体)。94%的PBC患者中可检测到这些抗体。AMA-M2是PBC最为灵敏和最为特异的诊断标志。AASLD和EASL明确列出了AMA 作为PBC的诊断指标之一,如下图。高滴度AMA-2 抗体对于PBC 的诊断和预测PBC 患者是否会出现肝功能障碍或者胆汁淤积症状意义重大。此外,在30%的其它慢性肝脏疾病和7-25%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中也可检测到抗M2抗体。
尽管报导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和自身免疫性肝炎(AIH)重叠征,但是,这些PSC患者中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抗体阴性。虽然抗SLA/LP抗体在AIH 中的阳性率仅为30%,但其阳性预告率几乎为100%:如果存在相应的临床症状,仅抗SLA/LP 抗体阳性就基本上可确诊为AIH。